马说考试会考吗 马说考什么? 马说考试常考哪句
《马说》是韩愈的经典散文,常作为文言文阅读和名句默写考点。其核心考查内容可分为下面内容五类:
一、文学常识
-
作者与文体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 “说”是古代议论文体,借物寓理,如《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批判统治者不识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
文章结构
- 中心论点:“世有伯乐,接着有千里马”,强调伯乐对人才命运的决定影响。
- 论证逻辑:提出论点→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缘故→讽刺“食马者”愚妄→拓展资料“不知马”的主旨。
二、重点词句与文言现象
-
通假字与一词多义
- 通假字:如“食”通“饲”(喂养)、“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能)。
- 一词多义:
-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执策而临之”(马鞭)。
-
词类活用
- 名词作动词:如“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食马者”(喂养)。
- 形容词使动用法: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使……竭尽)。
-
独特句式
-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
- 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强化对统治者无知的讽刺。
三、内容领会与主题想法
-
核心寓意
- 比喻义:
- 千里马→人才;伯乐→识才者;食马者→愚昧的统治者。
- 主旨:揭露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 比喻义:
-
高频考点
- 千里马被埋没的缘故:
- 直接缘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根本缘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统治者不识才)。
- 情感分析:
- 小编觉得“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以反问强化批判,痛斥统治者无知。
- 千里马被埋没的缘故:
四、名句默写与翻译
-
高频默写句
- 中心论点:“世有伯乐,接着有千里马”。
- 千里马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食马者愚妄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翻译重点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强调千里马连普通待遇都难求,反问控诉不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讽刺统治者“不识才”。
五、历年中考题分析
-
题型示例
- 词语解释:如“策之不以其道”的“策”(鞭打)。
- 对比阅读:如结合《战国策’里面“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分析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差异。
- 主题拓展:联系现实谈“人才观”,如“名人效应”的利弊或当代人才选拔机制。
-
答题技巧
- 托物寓意:需明确“千里马”“伯乐”的象征意义。
- 情感把握:注意文中三个“也”字的情感递进(痛惜→愤怒→讽刺)。
备考《马说》需重点掌握文学常识、词句翻译、主题寓意及情感分析,同时关注对比阅读和现实引申类题型。建议结合真题演练,强化对托物寓意手法的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