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友谊的书籍名 有关友谊的书籍 小学生版

一、关于友谊典故书名?

管鲍之交典故最早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

“管鲍之交”本义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管:管仲。鲍:鲍叔牙。交:交情)。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然而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二、一本古书,里面都是典故说明,请问书名?

楼上们…不好意思我恬不知耻地拯救一下这个难题吧…

按题主的描述应该是类书,从魏文帝皇览开始就有类书了,永乐大典也是类书,还在高中历史里出现过。有一种类书的内容就是先把万物分成各种纲目,比如天、地、日、月、鸟兽、草木、花卉等等,在各种纲目下面罗列与之相关的典故和诗文。

古人写诗文老要用典故,而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把重要的经史子集全看一遍通通记住保证想用就用绝不出错。这种类书专门将典故分类归纳出来,便于检索,有一些(如佩文韵府)还贴心滴按韵脚来整理,因此是古代许多文人写诗作文之必备法宝。闻一多先生即认为类书的编订与唐诗提高之间存在联系,详见《类书与诗》。

题主你看到的较大可能是下面内容书籍;佩文韵府(我觉得可能性最大),或者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初学记、渊鉴类函、玉海等等等等,楼主描述太简单,以上说的也不见得一定是题主看到的书,欢迎题主补充细节。

当然,一些答主所谈到的龙文鞭影也是以讲述典故为特色的蒙学书籍,类似的还有李翰《蒙求》、幼学琼林等等,不过我认为应该不算题主描述的典故辞典,辞典至少得差不多全吧,得有编排规律能检索吧,再不济得能解释一个典故的意思是个啥吧,这些书符合任何一条吗?中国古代几千年,宋代编了几套类书整理典故都是数百上千卷,这些蒙学书籍…我都没印象是几卷乃至有没有分卷…敢自称辞典?当然对于初学者熟识典故的确是有帮助的。至于夜航船何的,就实在是…因此我一直认为,明末很多普通文人的姿势水平真的和当代人差不多(我不是说张岱)。

(12.30在另一个答主下评论的关于张岱夜航船的难题,粘贴如下,大意为张岱夜航船是类书的体例,但不是类书,不是所谓辞典,而是笔记:

类书专门属于子部类书类,夜航船据我所知应属于文人笔记,今归入子部杂家类。夜航船不管外观看起来怎样,在本质上是类似容斋随笔这种的,我没记错的话它篇幅还不如容斋随笔,只是它的编纂条例模仿了类书而已,其实后来一些应试诗歌选集的条例也模仿了类书的分类。

举个不恰当的比方,类书就像官修的辞海,严谨全面,就算小型的也像现代汉语词典,并配上了拼音检索等等。而夜航船则是张岱在平时记录下的条目,写成的《张岱叔叔讲给秀才们的四千个睡前小故事》《读书人不得不知的四千个古今逸事》《十七世纪文艺男青年课外阅读词汇大纲:4000 正序版》,只不过进修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拼音编目而已。

我个人的领悟,也许不对,不过有条件不妨去省市图书馆拿佩文韵府看一看,比较一下,我个人认为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题主请一定反馈一下是不是我提到的这种书…看楼上各答主的答案以及评论中的各种赞同,我都怀疑我阅读能力了…我们把龙文鞭影夜航船这些书籍当作典故辞典,从这里面进修典故,真是大大对不起古人的博学和一千多年的传承,对不起各朝用来官修类书、本朝用来整理影印类书花的那些银子…

不过,我突然想到,如果题主此前对古典方面的书籍阅读较少,把夜航船这样今人看起来很高深的书当成典故辞典,也不是没有可能啊。但愿是我想多了…

利益相关:

1.南大文献所老先生们花了十多年整理了巨型类书《册府元龟》。

2.老板和大师姐合著过一本很有趣的讲典故的闲书《何处是蓬莱》,在下打过点下手。

ps,我看这个难题、及回复其它难题的时候觉得,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认知,可能很多人的缺乏不是在智慧上,而主要是意识上——古人到底有多牛,何样的古人才叫牛,怎样判断一种古代的物品牛不牛,恐怕很多人没有概念吧。(高中语文、历史教育体系该打屁股)

希望这种情况会慢慢好起来吧,我们读十年书最后毕业一个月拿三四千块钱,不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这点追求吗(然而我的水平还差很多我知道)…

真心希望知乎上能够不要老出现这么多强答的,这里人文学科的专业气氛本身就一般,大家在生活中对古典学科也本身就有很多偏见和误解,如果本身不具有一定领悟,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强行答一些专业性强的难题(抖机灵除外),其实就跟推荐抑郁症患者去交朋友做运动似的,对提问者是不负职责的。

然而我是博三狗,偶然在tl上看到这个难题,平时也没时刻应对各种咨询,其实也没立场讲这个话…

三、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除了这些之后,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四、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五、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六、迁安历史典故?

迁安的历史典故不少,如唐王征东,老马识途,棒打龙山头,女蜗补天,还有轩辕故都,等等,欢迎来迁安作客。

七、国庆历史典故?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国庆的说法。唐玄宗当政期间,满朝文武呼吁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千秋节盛行后不久后又改版升级为“天长节”,庆祝形式更加浩大。后来,为了庆祝明治天皇的生日,日本遣唐使还把天长节带回了日本。明清时,“天长节”又演变成了万寿节,这个节日也成了与元旦、冬至一样重要的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民族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标志,反映这个民族的国体和政体。

八、莫高窟历史典故?

莫高窟建立于十六国时期。

在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这本书中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个僧人乐尊经过这座山,忽然看见金光闪耀,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手来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这个洞里修禅,给了名字叫“漠高窟”。

九、皮里阳秋历史典故?

《晋书·褚裒传》:“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这则典故里的“皮里春秋”,因晋简文帝母郑后名阿春,晋人避讳改为“皮里阳秋”,后来衍化为成语。

这则成语意为肚子里有《春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形容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十、中药历史典故?

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三皇其中一个。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由于这些巨大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大众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大众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