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龙舟的诗词大全端午古韵,传承千年的诗词与龙舟竞渡之美优质关于端午龙舟

端午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通过古诗词感受那份独特的节日气氛。从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到唐文秀的《端午》,诗人用笔尖描绘出端午节的宁静、热闹与敬仰。让我们一起沉浸在古人的诗情画意中,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其中一个,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许多文人墨客以端午节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下面内容便是对其中几首的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描绘了端午节时的轻松气氛,诗句“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生动地展现了大众沐浴兰草的习俗,以及节日中的宁静与美好。

张耒的《和端午》则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的敬仰,以及对端午节竞渡习俗背后深沉情感的感慨,诗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传递出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清·顾太清的《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描绘了端午节的喜庆气氛,诗句“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生动地展现了节日中的热闹场景。

宋·晏殊的《端午词·内廷》则从宫廷的角度描绘了端午节的盛况,诗句“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展现了宫廷端午节的奢华与喜庆。

唐文秀的《端午》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屈原的纪念,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的敬仰。

下面内容是十首经典的端午节古诗词推荐:

1、《同州端午》 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2、《七律·端午》 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精选20句佳句如下:

1、《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2、《端午即事》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3、《乙卯重五诗》宋·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4、《菩萨蛮》宋·陈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下面内容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这句诗描绘了端午节时,女子们用彩线缠绕手臂,以及头上挂着小符咒的景象,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龙舟的由来!

龙舟,作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其中一个,其起源与进步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古越人一个神秘的部落,据考证,我国南方曾分布着大大致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统称为古越人,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划龙舟的由来主要源于对古代英雄屈原的纪念,起源背景:划龙舟,又称赛龙舟,起源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投江自尽后,当地民众划船拯救并寻找他的踪迹,这一行为逐渐演变为划龙舟的传统习俗。

龙舟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最初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午节结合在一起,而其意义则包括祈福驱邪、纪念屈原、展示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关于龙舟的来历,有说法认为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巫术祭祀活动,是祈求雨水的仪式其中一个,后来演变为祈祷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安康的寓意。

龙舟赛的由来主要有下面内容几点:

1、纪念屈原:相传龙舟赛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于是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却未能找到他,为了纪念屈原,大众每年在五月五日划龙舟,并借此驱散江中之鱼,以防它们吃掉屈原的身体,这一习俗在吴、越、楚等地尤为盛行。

2、祭祀活动: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3、体育竞技:赛龙舟在古代被视为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

划龙舟的来历主要与传说楚国人为了防止鱼吃掉爱国诗人屈原的身体而划龙舟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被贬并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的诗篇。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内涵“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

端午节的诗——《竞渡歌》

《竞渡歌》是唐代诗人张建封所作,生动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下面内容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须臾戏罢各物品,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竞渡者们为了争夺锦标而奋力拼搏的场景,诗句“须臾戏罢各物品,竞脱文身请书上”形象地描绘了竞渡者们为了参加比赛而精心打扮的情景,诗句“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则表达了诗人对竞渡者们拼搏灵魂的赞赏。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屈原的纪念,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的敬仰。

《竞渡歌》——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从天气、人物、比赛经过到观众反应,都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竞渡的热闹与壮观。

《端午三首·其一》宋·赵蕃:诗中提到作诗赠汨罗以纪念屈原,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态度,流露出对屈原的同情与纪念。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歌》——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五丝》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