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学校国学社拟邀请一名学者来校做题为“古人的修身观”的讲座,请你给社团公众号写一段关于讲座的宣传语,吸引更多同学来听。要求:语言得体,有吸引力。
(2)教师节到来之际,班级准备开一次班会,为老师们颁奖,请你参与奖项设计。你最想设计一个什么奖,为什么?要求:写出该奖项的名称;言之成理,条理清晰。
(3)请以“轻”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025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题简评
□?赵彩玲
微写作题型自2013年进入北京卷,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意在引导考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见解、抒发情感,能写简短的应用性语段”。2025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题整体上体现出“情境诚实、文化浸润、思考进阶”的特点。这篇文章小编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与往年关注社会议题相比,2025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题更加重视个体成长,体现出由宏观到微观的转向。
情境任务选择上,从公共场景转向个人生活。2025年的微写作题从对社会现象的宏观讨论逐渐回归对个体生活体验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微观关注,强化考生个人体验,引导他们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第一题要求为国学社讲座“古人的修身观”设计宣传语,第二题要求为教师节主题班会设计奖项,将情境设定在校园生活范畴,关联师生诚实互动,聚焦个体细微感受。这种转变让写作任务更贴近考生日常经验,让考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比如,可以设计“最具启发性的课堂瞬间奖”等特点化奖项,既避免了夸奖教师的空话、套话,又强调对教师日常教学的细腻观察,使表达更具诚实性和感染力。
情境任务要求上,更关注写作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今年前两道微写作题明确要求考生用写作来解决具体难题,重视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避免写作陷入“唯技巧论”误区。为国学社讲座设计宣传语,需要考生精准捕捉观众兴趣点,用生动的语言吸引人;为教师节主题班会设计奖项,需要兼顾情感表达与创意呈现,让所写内容真正服务于校园人际互动。这种实用导向的任务设计,促使考生跳出应试思考,认真思索写作对象、需求、目的等,发挥个体聪明,解决现实难题。
情境任务主体上,要求考生从观察者变为践行者。今年的微写作题重视模拟诚实的难题解决经过,使考生从被动答题者转变为主动决策者,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参与。比如,为教师节主题班会设计奖项时,考生需回忆日常进修中与教师的诚实互动,思索其教学风格、性格特点,使奖项既体现班级共识,又具有特点。这种题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力,更培养了他们在诚实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题在文化传承方面呈现出两个方面的转向:从文化的显性呈现到隐性文化,从静态文本解读到动态操作参与。今年,这样的转变尤为明显,不仅呼应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自信”素养的培育要求,更有助于探索一条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文化元素呈现的隐性化转向。早期的微写作命题,文化元素多以显性方式直接呈现,如2017年的题目要求考生以花喻红楼中人物。2025年的题目采用隐性渗透的形式,考查考生能否将所学内容内化为处事聪明,让文化经典变成自用而不自觉的物品。比如,设计“古人修身观”讲座宣传语时,考生需要进行文化解码与再创新,把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理念转化成自己的日常语言。第三道题目要求以“轻”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考生既可以引用《论语》《孟子》《老子》等国学经典内容,还可以联系“轻舟已过万重山”“自在飞花轻似梦”等古典诗句,将其与当代生活现象或理念关联,实现中华杰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文化传承方式的操作性升级。近几年的命题创新性地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操作的操作任务,强调文化聪明的实际运用。比如,2022年的“疫情两米线”设计,需要将文化符号与公共安全需求有机结合。今年的国学社讲座宣传语设计,需要考虑受众接受度。这样的题目使中华杰出传统文化从“试卷文本”变为“生活操作”,推动文化传承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新。
这样的命题转型具有三方面意义。第一,打破“考场”与“生活”的边界,使文化传承真正落地;第二,推动学生从文化接受者成长为文化创新者;第三,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以微见大”的实施路径。只有当文化基因融入学生的日常表达与行为方式时,中华杰出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焕发生活力。
2025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题在创设诚实性强的操作情境的同时,对考生的思考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的命题尤其强调“读者觉悟”与“语境适配”,要求考生的写作必须符合特定传播场景。比如,2022年“社团悦读会招新启事”、2023年“公众号创建的讨论”,都创设了班级互动讨论场景,但2025年的题目要求更为精细,考生不仅要完成信息传递,还要考虑受众心理、传播效果等深层影响,所写内容要实现逻辑性与感染力并重。这促使考生从“自我表达”转向“对象化写作”。
三道题目不仅体现具象思考,也考查抽象思考能力,培养考生“见微知著”的思考质量。长期以来,微写作第三题都要求考生写诗歌或一小段抒情性文字,2023、2024年给出的题目分别为“心跳得那么快”和“月的独白”,2025年的题目则是“轻”。可以发现,其命题风格由形象化逐渐向抽象化进步,开放性更强。考生需要将对“轻”的领会转化为具体的人、事、物,构建链条化的思考路径:从物理属性(如羽毛、微风等)到心理体验(如负担释然、心灵自在等),再到哲学思索(如道家“至轻至柔”的处世聪明)。用150字左右完成“意象选择—逻辑递进—哲理升华”的思考跨越,难度明显提升。
聊了这么多,2025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题强化了由宏观叙事到微观心灵的转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具象场景与抽象思索的统一,让考生在个人情境体验中思索自我与他人、社会及时代的关系。
(作者系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