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我心目中的大学”作文,700字左右的,急!!!
一个懵懂的女孩带着份天真走进了充满新奇的大学校园,这就是我.
本想把我的天真与可爱挥洒在这个我要生活至少三年的校园里,可刚刚到来时的新鲜感尚未退去,淡淡的思家心情就已经笼罩我的心头。在这新鲜感的背后是莫明的恐惧,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还有陌生的面孔。好想有个人来保护,来陪我,听我倾诉。感觉好怕,四周都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我总是那最脆弱的一个。
想以我诚恳的心换一个和谐而美妙的气氛,却发现全球依然那么孤独与冷酷,我没有影响谁也在担心着受谁的影响。于是慢慢把心扉合拢,独自享受这份天真与寂寞。孤独的全球属于我,外面的繁华与嬉闹好像离我好远,远的遥不可及……
突然感觉我的大学是一场梦,却搞不懂是我制造的梦境还是生活在别人特定的梦境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梦境我无法取舍也不知道怎样选择,于是我苦恼,于是我忧伤,于是我选择了心理学。
心理学的课程让位了解很多也明白好多,有如漆黑的夜晚也一盏导航灯,给我指明了路线,从新认识了大学生活。
以前经常问自己:“你觉得你的大学生活有缺憾吗?你觉得你的大学教育有缺憾吗?”可是在上完心理课之后感觉像变了个人,我从内心笑了,由于我要问自己的是“你对你的大学生活有热诚吗?你对你的大学教育有规划吗?”
都说大一呐喊,大二彷徨,大三沉沦,大四朝花夕拾。自入学后看来,的确不假,新生刚报到,都一副初生牛犊的模样,愤世嫉俗,破旧立新,对陋习嗤之以鼻,却又一心要出人头地,石破天惊。这正是:大一学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则是知道自己知道了。而我却把大学看作是一场梦,或者说两场不同的梦,心里有一个,生活里是另一个。
或许是以前对大学抱有大多的幻想,把大学编织成里一个美妙的画面:有几许知已好友, 可以一起笑一起哭的讨论学术难题,有渊博的教授上一些好的课程,对未来有一种憧憬并且可以付出实际行动,知道未来的路线. 理想中的大学可以让我成长,可以让我在毕业的那一年感到骄傲,并且知道要往何处继续走下去,让我四年后在回顾的时候可以骄傲的说,我学到了很多,我舍不得离开,要和大学里的好朋友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有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把我的大学编织成了一场秀丽的梦,它只能在我的想象里出现……
而进入大学让我感觉一切都那么的不一样,与想象的大学几乎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活乏味,整天无所作为,就感觉是在浪费青春。我好 像生活在一场噩梦里,而这场梦却是那么的真诚,真诚的我只有逃避才能把另一场梦找回。于是我有些自闭,于是孤独的我更加孤独。
我有些怕,怕自己得了孤独症,于是我咨询我查资料:孤独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灵魂病医生Leo Kanner于1943年提出并确定下来的。但孤独症的现象则是在其概念被确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孤独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有很短的历史。即孤独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 症状 行为 表 现 :Ⅰ 人 际 关 系 障 碍。Ⅱ 沟通 障碍。Ⅲ 刻板 行为。Ⅳ 对外界 反应异 常。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永远活在自己的全球里,外界发生的事务沾染不到他们。
当我心理学这门课程以后,当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以后,我明白,我所担心的是那么的多余,是我的以前对大学的过度美妙的梦影响了我,也是我的有些不自立影响了我。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坚韧起来,以一个崭新的姿态面对我的大学生活,当我不再把别人看成一个个独立体,当我不再认为自己永远是那最弱的一个时,我想我的心会再一次敞开,把我的天真与可爱挥洒在这个我又从新认识的大学校园里。
我的大学我的梦,既然我已经把我的大学编织成了一个美妙的梦,那在这个与梦截然不同的梦里我要努力实现另一个梦。大学啊,梦醒时分,可有我骄傲与满足的笑容,在这个所谓的人间天堂里又能留下几许我的笑容我的欢歌。
一切都在继续,我的梦也是。
一1之
我心目中的大学 作文 500字 ???
每个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情结”。比如没能够上大学的人往往格外向往大学校园。对于上了大学的人来说,除了对自己母校的那份情感,又总是对那些更为著名的大学校园充满特殊的向往。我也不例外。每到一地,风景名胜可以不去,而大学校园是不能不去造访的。老校园也好,新校区也好,各有各的底蕴和魅力。每每行走在那陌生而又熟悉的大学校园,看着来来往往都差不多一样青春和睿智的面孔,常常还以为自己也是那学校的一员。每个大学校园都是不同的,也都是唯一的,甚至也是不能用优劣进行评价的。每个大学校园都以自己不同的风貌和气质,构筑起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校园。
(一)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是绿色校园。这里所说的绿色,不只是色彩,但它确实应该是绿色的。进入大学以前,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都是绿草茵茵,古树参天的。隔墙相望,三三俩俩学子围坐在宽阔的草坪,享受阳光,谈论理想,讨论学术。进入校门,两排高大挺拔的大树透露出一所高等学府深沉的内涵和久远的历史。但现实不完全是我想象的那样。树是有的,只是形态和感受不同。在我看来,校园之美,很大程度上缘于树。“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许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全球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路易斯康)。在建筑和规划师眼里,一个大学必须要有何?除了大师,大树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再好的建筑,如果周围没有树,没有绿色,一定会黯然失色。而不同风格的建筑都可以统一在宽厚的绿色体系之中。有了树和树林,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有了树和树林,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仲秋金桂远播馥郁的香气、冬夜月光在地上编织的幻妙图案。我曾经多次造访清华校园。最有收获的莫过于两年前陪文校长到清华拜访苗日新教授。苗教授是老清华,长期从事校园规划和建设。他颇为得意的《清华园九十年的变迁》一文,在清华的校园网上,访问者甚众。苗教授领着我们参观清华园,一一讲解校园的建筑和园林,还叫人专门打开工字厅,那里是清华校长们办公的地方。清华的校园之美是人所共知的,她的美不只在建筑,更在园林,在树。树在清华是非常尊贵的,谁都不可乱动树,树也决不向谁低头。人来人去,楼起楼拆,树自巍然不动。这个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前不久小编认为‘南方周末》读到沈君山先生《“清华”岁月之“树”的故事》,其中讲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兴建礼堂,要把一株老榕树砍掉,激进的教授把自己用铁链和树锁在一块,誓死护树。还编了一首护树歌:“大学之大兮,不在大楼在大师。大师不易得兮,且植大树。大树不易植兮,且护大树!”后来迁树重植,不过终究未能成活,只留下一个树墩,供后人怀念。
绿色校园是生态的。俞孔坚博士在他的《城市景观之路》一书中,用了《哭泣的母亲河》作为自序。序中这样写道:“我那残酷的儿女们啊,何故要用道道高坝拦截我流动而连续的身体,将我肢解,令我断流……我那无知的儿女们啊,何故要将我残忍地将我裁弯取直,再用钢筋水泥捆裹我本来天然而优美的躯体,令我窒息,如同僵尸…….我那卑俗的儿女们啊,你们嫌我草灌丛生,包容泥土与生活万千,可那何尝不是我的善良?你们嫌我曲折蜿蜒,天然朴素,可那何尝不是我诗的泉流、画的本质?”俞博士的书还有一个副深入了解——与市长们交流,然而从他“魂兮归来”的呼号声中,我们不是也能领悟和借鉴许多吗?去年有机会去日本。日本筑波一个以民族级试验研究、教育机构为主体的科学研究城,素有日本硅谷之称。筑城大学就位于这座科学城的中心。筑波大学没有围墙,从筑波市的鸟瞰图上,你会发现筑波大学的整个校园被一片翠绿所覆盖,与周围市区鳞次栉比的楼房形成极其明显的分界。筑波大学校园并不特别制度,校园也被街区所穿插和分割,然而从校园与市区植被覆盖的不同,你会轻而易举地将两者区分开来。据说筑波大学的校园原是一片荒地,到现在为止也只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建设。过去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由于投入等缘故,不得不强调实用功能,较少考虑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提高、学生成长等关系。时至今日,方兴未艾的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在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方面不惜重金投入。在我去过的大学中,川大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着力构建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天津大学正力图建设一座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浙江大学将“以水筑镇,以水筑园”,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八千七百亩的巨形“大学园林”。还有北方某建筑大学,大胆地将大片稻田摆进校园作为景观,惹来褒贬纷纷。其实生态的,就是因地制宜、破坏和改变最小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特殊和不可复制的。大概稍早一点的川农学子或许还记得,现在逸夫楼的后面部分,原来是六间平房教室,教室周围有多颗粗壮的樱桃树。现在的学生四舍前,原来有一个篮球场和两幢两层的宿舍楼,其间有一浓密的葡萄长廊。每到春夏两季,课余之时,总有不少人跃跃欲试,去摘取那永远也等不到成熟的酸酸的果实。现在想来,竟是那么甜蜜而又遥远的事务,那不正是现在我们很多人所刻意追求的吗?
绿色校园是可持续提高的。很多时候,决定不做何比决定做何更为可贵也更为重要。创建绿色校园,就是要将可持续提高的理念,落实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的提高留下合理的空间。
(二)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是人文校园。学校,这是一种大众寄予希望的地方,也是人类为了让自身的文明按照本身确立的价格观和全球观提高而培养后继人的基地。“如今的中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其所有的目标便是增加学子们的智慧,以便获得足够的技能从而提高文明。与西方相比,其心与性的熏陶有所欠缺,因而有所呆板。因此,学校这样的场所,除开功能安排外,其空间的形态、建筑的形式、环境的意味对于学子的心与性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刘亚波《得道的建筑学》)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的灵魂家园。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灵魂,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北大学生庞洵在她图文并茂的《北大地图》一书中这样写道:“没有未名湖就没有北大人灵慧的悟性”。而说到清华,“散落在这一带的正是当年清华的四大建筑: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和大礼堂……它们是古希腊和罗马风格的混合样式……古希腊的灵魂活力和理性传统,古罗马的制度和法制的纪律直到现在仍保持在清华的校风学风中”(庞洵《清华地图》)。每个大学都有自身的历史和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灵魂感召,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气氛,构成一种整体的育人气氛。怎样通过宏观层次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中间层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以及微观层次的文化设施、形象标识等去物化和表述学校长期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人文灵魂和价格内涵,通过校园景观建设为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杰出的品格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使千万学子步入大学殿堂就受到大学灵魂的无形感召、办学理念的无声召唤,成为学校灵魂的传承和操作者,是大学校园建设应该重视的职业。勿庸讳言,比起综合性大学以及许多师范院校,作为一所农业院校,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究其根源,恰恰正是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反映,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很好研究的文化现象。难题在于我们怎样去挖掘去物化学校的传统和灵魂,一以贯之重视它,从细微之处用心而为之,而不是由于欠缺,就试图在一个不长的时刻内去突击去填补。事实上校园的“文化”如同学生的“素质”,能够在短时刻内填补的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只不过是一些标语口号、装饰物品或者是一些装点门面的“文化”皮毛。
人文校园,也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应该是人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是为师生员工的进修生活职业交流提供方便的。它不应该是为设计而设计,它不只是为了展示一种恢宏的气派或者为了视觉的美观,而是应该供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师生方便地使用。但反面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我曾注意到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由于绿化中道路的非优化设计,大众还是在草坪中踏出一条路来,虽然那一个主要培训大学校长的场所。过去大学校园建设,由于投资是以单个项目为基础的,因此大众更多地注重单体建筑而少有顾及校园户外空间,户外空间常常被简单地视为校园建筑布局后的剩余部分。因此浙大校长潘云鹤院士提出“大学园林”的概念,要用“建筑+园林”来取代过去的“建筑+绿化”,还有的景观规划家提出“反规划”学说,强调要先规划非建设用地。但难题是大多数的校园从大的布局上已经很难改变。从只重单体建筑到重视户外空间的配套建设,从追求设计的视觉效果到强调使用功能,从满足功能到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要和体验,大众的认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还需要反思,需要重新进修。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小编认为一个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也需要坐下休息;需要瞭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需要安全,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需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的设计不是为了表现何而设计,而是为了普普通通的人的需要、生活、体验而设计,只要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大众“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三)
我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是数字校园。所谓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空间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校园数字空间, 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使校园里无论何人、什么时候、何处,都能方便地获取使用。大学校园网的建立,为数字校园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呼唤的是我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不再从卷宗从书堆中去寻找,呼唤的是我可以不再面对纸和笔,呼唤的是使用网络时可以不再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等待。
你就写大学的样子大学的生活就好了
无语。还有这种题目。。。
不好意思,不帮写作.